陈畏三(1867-1941),字寅庵,清同治六年出生于太原古县城内东街。贡生出身,以书法著称,民国年间曾在地方上任职,为当地名士绅之一。十五岁参加童子考试,被录为“博子弟子员”,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秀才,享有地方政府发给廪膳补贴,也叫“廪生”。考取秀才后,由于家境贫寒,无法读书,上有双目失明的母亲,下有四个弟弟,在生活的困境中寻求出路,遂去祁县教书,藉以养家糊口,维持生计。
他一生简朴勤劳,品行公正,勤奋读书,擅长书法,在困难中仍孜孜求学,与周边地方文化名流经常切磋书艺,交流学问。陈畏三的一生虽然平淡,但其性格刚毅、扶贫济困、古道热肠。陈畏三年未弱冠即独力支撑家庭,起房盖屋,供养4个弟弟读书均学有所成,其弟陈礼三远涉俄罗斯经商,弟陈肄三后为地方名士。他担任街长时,怜悯东街百姓税捐沉重,拒绝县城赛唱摊款,终使城隍庙暂停演剧。逢有穷苦农民冬闲推车卖炭不好出售时,陈畏三来者不拒而且从不讲价,致使西偏院中煤炭堆积如同小山。陈畏三热心排解地方上的各种纠纷,民国十年(1922)为调停汾河渠道之事,李家庄、北瓦窑、南瓦窑、鹅归店、梁家寨、北河下、晋阳堡、东城角、东关等10余村众,鼓乐旗伞周游县城四街,送匾至陈府。
陈畏三学识渊博,热心公益事业,对地方历史文化深有研究经常与刘大鹏、阎佩礼等文化名人切磋学问。刘大鹏担任太原县志书局纂修时,曾邀其为志书作序。他还担任县里的古迹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和文献委员会委员,以66岁高龄之身体攀登天龙山,勘视盗窃文物现场,参与制定《太原县古迹古物保存规则》。陈畏三的书法造诣高深,为当时县城之名笔,曾给县城秦家、古城营九龙庙等多处庙宇,商号、巨宅题写匾额,与太谷赵昌燮榆次常赞春、常旭春等省内名家交好为友。
民国三十年(1941)五月,卧病在床多时的陈畏三自觉大限将至,命家人将麻纸举到跟前,仰躺着用笔悬空题写了一世贫穷无嗜好,把书鬻人为不孝”14字,以诫子孙。数日之后,陈畏三去世享年75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