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友椿(1897-1966),字亦彭,又字逸篷,太原古县城北后街人。他一生任教,从事文牍,致力于地方史料文献及人物之研究考稽。新中国成立后,在晋祠文其一新贞年等物古迹保管所工作,得其所好尽其所长。张友椿出生于一个并非殷厚的普通家庭,22岁(1919)毕业于十二县联立的阳兴中学,其后在太原县城小店南堰等地任高小教员18年。七七事变后,张友椿入省立小学教员班深造,毕业时考试名列第一。1950年,山西省文教厅副厅长崔斗辰选择熟悉晋祠文化历史之人撰写《晋祠文物介绍》结果选中张友椿,并对其文笔及研究考证大加赞赏。1951年,晋源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聘任张友椿为秘书,同年8月太原市人民政府撤销晋商源县建置,划晋源县地为第六区、第七区,张友椿又至太原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秘书处工作,仍任文书之职。1952年,山西省文教厅成立晋祠古迹保养所正式调张友椿至该所工作,专事文物古迹的保护与研究考证。
张友椿爱好广泛,多才多艺,在书法、绘画、治印、诗作、太极拳等方面都有所长,毕生不谋仕途,笃学不辍,潜心于地方文献及历史人物的收集整理,其书屋名为“三余补读斋”。张友椿一生勤于著述,计有《王恭襄公年谱》《太原文存》《增订阎潜丘年谱》《晋祠杂谈》《三余补读斋笔记》《退学轩印存》等。其中《王恭襄公年谱》一书颇受学者郭象升赏识,亲自为之作序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张友椿与郑林、刘舒侠、岳维藩、郝树侯、罗元贞、陈监先、刘永德等省、市领导及文化学术界人士交好为友。1966年,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,张友椿因参加罗元贞、游介臣、宋剑秋等人诗社而被抄家,损失许多书稿资料。
1966年12月,张友椿病故于太原县城北后街故宅,终年69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