纸皮包子出锅后的纸皮包子精致可口,晶莹剔透,皮像纸一样,皮薄馅多,还有大块的脆皮,馅料相对健康,不咸不油,外皮口感筋道,内里满满的馅料。
纸皮包子的由来,是一段与清朝乾隆皇帝不得不说的传奇故事……
史料记载,清乾隆年间,宫内盛行吃包子。一次御宴中,小宫女错把皇上爱吃的韭菜包子端到修行礼佛的皇太后面前,吃了韭菜的皇太后勃然大怒,认为此乃对佛祖之大不敬。这还了得,乾隆爷尴尬,小宫女亦被逐出宫门。
郁闷的乾隆爷传来营缮司郎中高御厨,命他三十天内做出凭肉眼就能识别出馅料的包子。
高御厨接到任务后寝食难安,天子金口玉言,一不小心就是掉脑袋的事呀!在久思无解之后,他告假回家,希望能从邹平厨艺面食名家那获得破解之法。
苍天不负有心人,高御厨最终发现,使用当地的细毛山药独特粘性汁液和面,可以擀制出薄如蝉翼、筋道耐拉的面皮,透过面皮隐约可见其中的馅料——白的豆腐、绿的韭菜、红的萝卜、黑的木耳、黄的鸡蛋……美味真是一览无遗。
乾隆爷食后龙心大悦,亲赐御名为“纸皮包子”,并把那一年的“千叟宴”交由高御厨主持操办,点名必须有“纸皮包子”。由此,“纸皮包子”口口相传、名满天下。